自然

科西河为何无法驯服

针对洪水的水利大工程非但没有改善科西河沿岸居民的生活,反而开启了人为改变水文环境的恶性循环。
  • en
  • 中文

2008年8月18日上午,一场灾难即将来袭的消息在库萨哈(Kusaha)村迅速传开。这个位于尼泊尔最大河流科西河东岸的村子地处南部平原上的孙萨里(Sunsari)区,距印度边境仅5公里之遥。

上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在本国和尼泊尔境内约150公里长的科西河沿线修建堤岸。库萨哈村的河堤初建时高约5米,底部是厚度为50米的夯土墙。但季风导致河水上涨,侵蚀堤坝,夯土墙目前仅几米厚,河水随时可能破堤涌入村庄。

40多岁的农民萨哈得夫·亚达夫听到这个消息时并不相信会发生溃堤。他和几个邻居一起爬上堤坝查看损坏情况,这才吓坏了。“每个人都在说,‘天呐,天呐,天呐’,”另一位村民萨姆苏尔·米娅回忆说。

亚达夫跑回家告诉家人,收拾仅有的现金和证件,搬到了地势更高的地方。

下午2点左右河水冲破堤坝时,30多岁的建筑承包商苏莱曼·曼苏里就在附近。“突然有很多雾气,像是浓雾滚滚地涌进来,”他形容河水涌来时的情境说。

几公顷的土地瞬间被吞没;水流速度极快,库萨哈村很快就被淹没在1.5米深的水中。决堤一直持续了24小时,缺口宽度超过1公里,洪水来势愈发汹涌。

虽然库萨哈村无人遇难,但下游却未能幸免于难。印度比哈尔邦有超过400人在洪水中丧生,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受灾,尼泊尔境内则有数十人死亡,数万难民流离失所。

和库萨哈的村民一样,尼泊尔和印度政府似乎也被打得措手不及。就在决堤发生前的两天,科西河项目的印度总工程师还否认存在任何危险。科西河项目是比哈尔邦水资源部的一部分,负责管理边境两侧的堤坝。大多数情况下,灾民们都没有收到洪水警告,官僚等级制度阻碍了两国政府之间的沟通。根据两国1954年签订的“科西河条约”,尼泊尔在其境内修建了堤坝,并负责对其进行维护,但条约中缺乏针对决堤后应采取什么行动的条款。

两国的政府和民众都单纯地认为堤坝牢不可摧,但在大坝决堤方面,两国都有一段漫长而悲惨的历史。

河堤的历史

北印度沦为殖民地之前,农民和地主有时会在小段河流沿岸修建土堤(即所谓的“bundhs”)。这种堤坝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护小块土地不受水灾侵害。但从历史记载来看,修建此类河堤的本意是暂时性地阻断河水,而不是彻底地消灭洪水。相反,在现代化肥时代来临之前,许多农民都依靠河水的季节性泛滥将上游流域沉积的泥沙和有机物质带到自己的农田里,为作物提供养分。洪水有时会侵入村庄,损坏房屋,但水流通常很慢,河水也能够在广阔的平原上漫散开来,因而造成的损害往往有限。

英国人建造了南亚第一座旨在一劳永逸地消灭水患的大型堤坝。他们常常与当地地主或税务员签约,让这些人组织劳动力扩建土堤,以保护大段易发洪水的河段。虽然官方的说辞强调贫困农民的获益,但殖民统治者也怀有一定私利。例如历史学家洛汉·德索沙认为,奥里萨邦默哈讷迪(Mahanadi)三角洲的英国殖民者试图控制蜿蜒的水道,从而更加清晰地划分财产,强化收税当局的作用。这有助于将他口中的“洪水依赖型农业政权”带入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世界。英国人还修建堤坝来保护基础设施。十九世纪50年代,为了保护一条新建的铁路,他们在殖民首都加尔各答以西达莫德尔河的一条河段上修建了河堤——这也许是英国人当时最具雄心的项目了。

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农民们抱怨说缺少洪水带来的泥沙让农业产量出现了下滑。堤坝也使得河流外的水无法流入河中,造成洪灾,并延长了灾害的时间。更有甚者,由于缺少定期的维护和加固,溃堤是无法避免的。而河堤溃决时,河水会以极高的速度涌向周围地区,其破坏力远胜于历史上缓慢上升的洪水。由于防洪不利,达莫德尔河的河堤大多建成不到10年就被拆除了

泥沙的兴衰

而一种尤其令人厌烦的东西让这些问题更加雪上加霜:那就是沉积物。

发源自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恒河在比哈尔邦北部的几个主要支流受沉积物的困扰尤为严重。作为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科西河流入平原之前在青藏高原和尼泊尔山脉的流域面积大约近6万平方公里。上游的河水裹挟着大量来自沿途山川和丘陵的泥土,也就是“冲积土”。虽然计算河流沉积负荷的科学并不精确,但当代研究表明,科西河每年可运载8000万1.2亿立方米的沉积物,或者每8到12年1立方千米。

河水到达平原后流速就会减慢, 而这些“被河水裹挟而来的”泥沙便纷纷沉降、落入河底:先是最大的石块,随后是沙子,然后是泥沙,随着流速的减弱,沉降的颗粒也逐渐变小。这种沉积导致河床不断上升,河流因此不断改道,流向地势较低的地方,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冲积扇之一。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科西河抛弃旧的河道,改道新的路线,向西迁移了100多公里。沉积物和善变的水流(科西河季风季节的河水流量是旱季的5到10倍)共同造就了泛滥的洪水。

但沉积物也增加了英国人防洪工作的难度。当他们试图在小段河流沿岸修建河堤时,沉积下来的冲积土没有足够的空间散开,河床因此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导致河道比周围洪泛区高出许多,决堤因而更加危险。
 

Description: /var/folders/p2/dvhs6qj90nvf1yqm3qlyx2vm0000gp/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koshi-fan.jpg地图显示了过去250年间科西河从尼泊尔的巴拉哈克什特拉(Barahakshetra)到汇入比哈尔邦的恒河的历史河道(古河道)(图源:Chakraborty et al. i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0

在比哈尔邦工作的工程师、民间社会活动家迪尼斯·库马尔·米什拉对科西河进行了广泛的历史研究后写道,到19世纪末英国工程师和其他官员开始重新思考防洪工作。1897年在加尔各答举行的一次洪灾会议上,一名陆军军官将河堤比作把手套“扔在自然的脸上,面对此种羞辱,她定不会善罢甘休”。到了殖民时代晚期,比哈尔邦的工程师们都已放弃河堤。1937年,该邦首席工程师GF·霍尔上尉告诉同事他想强调“一点,而这一点是政府制定洪水政策时首先要步考虑的问题,即河堤阻碍河水自由流动,会加重而非缓解洪水的强度。”

然而,官方对堤坝的反对没有持续太久。

独立后的繁荣

据米什拉介绍,印度独立后其防洪政策迅速发生了反转。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最初转向了一个早在1937年就流传开的想法——在尼泊尔的巴拉哈克什特拉(科西河在那里从群山流出进入平原)修建一座足以抵御洪水的大坝。但印度政府一委员会于1951年宣称大坝建设是不可行的(其成本高达17.7亿卢比。鉴于当时印度卢比与美元的汇率接近一比一,这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而且建造耗时约20年)。

1953年,科西河上洪灾肆虐。政府迫于公众压力采取行动,河堤再次获得青睐。印度总理尼赫鲁视察受灾地区后,政府宣布了一项“科西方案”的计划,将沿科西河修建近150公里的河堤,从尼泊尔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山脚附近一直延伸到与比哈尔邦境内恒河的交汇处。

建造堤坝的决定是基于被米什拉委婉地称为“技术之外的”考虑。他指出,政府派出工程师前往中国黄河和美国密西西比河进行考察,以评估大型河流两岸修建河堤的可行性。但事实上,此番考察是在科西计划基本获批之后才进行的。中美两国的同行都建议印度审慎考虑泥沙淤积的影响,而印度工程师似乎忽视了他们考察的这两条河流面临的严重问题:黄河和密西西比河在近几十年内都曾经历过决堤和毁灭性的洪灾(例如1938年,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扒开了黄河大堤,企图引洪水防止日本侵略军西进,造成近100万人丧生。此次决堤虽是人为,但由于黄河地势相对较高,因而洪灾的破坏性更大。)

该计划(后更名“科西河项目” )继续推进。河堤1955年开始建设,直到1959年才完工。

施工过程中不仅动用了重型运土设备,还招募了超过100万名工人。这些人用锄头、铲子和篮子挖土运泥修建土墙。为了减缓边缘河水的流速,降低河水侵蚀堤坝的能力,河堤上每隔500米还建有“丁坝”(伸入河流、长约100至300米的码头状建筑物),基部和两侧有巨石和金属围栏支撑。

起初,人们普遍对科西河项目满怀热情。放眼世界,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类似美国西部的胡佛和古力水坝——都被视为民族骄傲和团结的象征。在比哈尔邦,印度国家开发机构组织了包括“学生、警察和苦行僧”在内的数万名志愿者为运土运动做贡献。一部由政府制作的纪录片宣称,项目完成后“一条狂野的、反复无常的河流将被驯服……现在的努力预示着更光明的未来。收成将增加,这片土地将更加肥沃,这条河流将成就更多……对这个地区的人们而言,科西河治理意味着一场漫长悲剧的终结。”

问题出现

最初的兴奋过去之后,问题很快就出现了。由于河道不能太窄,河堤内就不得不预留一大片的土地,包括比哈尔邦300多个村庄在内的约10万公顷被暴露在洪水威胁之下。随着河堤建设的推进,一些村庄试图游说政府改变路线,让自己在河堤之外。各村之间反目成仇;妇女儿童上演非暴力不合作,河堤内的人群拿着棍子与堤外的人殴斗

长远来看,英国工程师曾警告的问题重新浮现。虽然河堤上修建了排水管道,让堤外的水可以排入河内,但其作用往往得不到发挥,且一旦河床过高,这些管道就会变得毫无用处。项目原本是为了保护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被水淹没的土地却超过了3000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洪灾仍在继续。虽然河道工程教科书呼吁“消防式维护”以保证河堤的安全,但事实上,它们经常被腐败的建筑承包商忽略,被穴居动物破坏,有时还会被堤坝内的村民拆毁,以保住他们的家园。虽然有人试图重新安置堤坝内的民众,但今天仍有超过20万村民生活在河堤之内。

2008年库萨哈村大坝溃堤之前,科西河上曾分别在1963年、1968年、1971年、1980年、1984年、1987年和1991年发生过7次严重的溃堤事件。政府数据显示,比哈尔邦的水灾易发地区从1954年的250万公顷(2.5万平方公里)逐渐增加至1994年的680万公顷(6.8万平方公里)。

本文是关于印度和尼泊尔境内恒河主要支流科西河沿岸河堤修建历史三部系列文章的第一部,首发于中外对话子网站第三极

阅读第二部分:河堤进入尼泊尔
阅读第三部分:沉积物和解决办法

 

翻译: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