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碳市场进入冲刺阶段

全世界最大的碳市场将在2017年于中国启动,虽然减排效果不会立即展现,但巨大的交易规模足以令人期待它的未来。
中文
<p>中国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交易,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图片来源:<a href="https://pixabay.com/en/industry-sunrise-sky-air-pollution-1761801/" target="_blank">SD-Pictures</a></p>

中国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交易,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图片来源:SD-Pictures

在拒绝承认气候变化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将于2017年启动的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格外令人瞩目。中国的这一举措这不仅是中美双边气候谈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或许也是巴黎协定生效后最受关注的国家气候行动之一。

多位专家告诉中外对话,中国碳市场不会一开始就达到完美,还需要几年的成长时间来逐渐展现其减排效果,而当下最重要的是迅速建立市场机制,然后在运行中学习、完善。

规模空前

毋庸置疑,中国全国碳市场最引人关注的是其史无前例的交易规模。简而言之,2017年中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的年度分配碳配额总量规模大约在30-50亿吨,比当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欧盟碳交易市场(EU-ETS)的20亿吨左右要大很多。2015年全球80%的碳交易都发生在欧盟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的加入将极大改变这一局面。

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1月下发的通知,首批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企业限定在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只要年耗能达到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就必须参加碳交易。经过核算,有七千多家企业符合要求,碳排放总量大约占到全国一半。

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透露,2017年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将完成配额分配,然后碳市场就将全面启动。

蒋兆理还表示,碳市场启动初期价格可能为现在七个试点市场的平均水平(约30元/吨),现货交易量大约为12到80亿元/年。但2020年之后,碳期货等多元产品会逐渐纳入,预计交易额规模可能增加到600亿到4000亿元。并且,交易也将扩展到八大行业之外,并纳入年能源消耗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

边做边学

目前中国有7个区域性碳市场试点,布局在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内地和沿海区域,到2015年底涵盖了超过2000家企业,年发放配额总量达到12亿吨。

与欧盟碳市场近6年的前期准备不同,中国的碳交易区域试点在接到发改委通知两年之后即启动。2013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天津试点市场开始操作,武汉和重庆也在几个月内启动试点。也就是说,时间最长的试点市场也只有3年运营经验。

试点项目显示不同地区的试点运作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不同地区碳市场的成交价格差异较大。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介绍,只有北京的碳价格是稳定在50元/吨左右,广州和武汉的碳价格则只有10-20元。

另一方面,不同市场的规范化水平差异也不小,体现出不同区域间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林佳乔认为,重庆和湖北碳市场就明显体现出培训的不足,企业既没有真正理解碳市场,对待排放数据也不够认真。相比较而言,上海市场的机制设计和企业培训方面就做得很不错,值得其他市场借鉴。

对于交易量规模翻了几十倍的全国碳市场,蒋兆理提出,试点工作得到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法制越完善,碳市场秩序越好。

目前规范碳市场的是2014年颁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暂行办法》,只是发改委的部门规章,约束力较低。正在拟定中的《全国碳排放交易管理条例》为国务院条例,具有更高的约束力。

但也有专家认为可以边做边学,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碳市场规则。碳交易咨询公司中创碳投战略总监钱国强表示,全国碳市场的前3年可以算是试运行,不必对初期碳市场可能出现的问题过于担忧。

“你不让一个孩子下水而天天对他讲怎么游泳,他是学不会的。市场一旦起来了,它会发现问题,自己去纠正完善。如果不启动很多问题你不知道,永远讨论不完,对现实没有帮助。” 钱国强告诉中外对话。

配额分配的学问

排放配额的计算和分配是维持合理碳价的关键因素,也许也是一个碳市场最重要的规则——欧盟碳市场出现的配额过剩而碳价格大幅下跌的状况证明了这一点。钱国强认为,欧盟碳市场是通过立法制定今后多年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制定以后修改很难;中国采用的则是每年根据产量调整一次配额的方法,留有调整改善的余地。

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法,具体来说,是一种动态的基于行业基准线的配额分配方式。行业基准线是该行业要达到减排目标需要实现的排放强度,在实践中,这一系数将参照行业减排表现领先企业的抽样数据计算获得。企业将自身产量乘以碳市场管理者公布的当年基准排放强度,就可以大致预估当年将获得的配额。

钱国强告诉中外对话,中国全国碳市场也借鉴欧盟经验,有市场稳定储备(MSR,Market Stability Reserve)的机制设计,用以调节碳市场的流动性,即在市场配额过剩时收回,而在市场配额紧缺时放出。不过具体的操作办法还要等完整的细则出台才知道。

相比配额的分配,钱国强更关心全国排放数据的积累,因为行业基准线的配额分配办法的优劣,取决于所获取的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由于数据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全国范围内采用基准线法进行配额分配,大约要等到2020年才能完善。

减排效果将逐渐体现

目前中国碳市场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初期交易碳价可能过低,以及由此导致的减排效果不明显。蒋兆理提到,为了给企业一些适应的时间,预期碳市场启动初期的配额分配会相对宽松,相应的,碳定价在市场启动初期预计在30元每吨左右。这一预测低于目前北京和深圳试点碳市场40-50元的平均成交价。

北京碳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认为,如果碳配额分配过于宽松,企业就没有动力进行交易,碳价格上不去,这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碳市场的作用就是通过价格机制引导碳排量这个稀缺产品的交易,如果价格过低,就无法形成交易,”梅德文表示。

蒋兆理告诉中外对话,只有碳价达到200-300元每吨,企业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减排的压力,而他预计中国碳市场的成交价2020年后才能达到这一水平。那也就意味着,要到2020年之后,碳市场的减排作用才会显现。

全国碳市场将实行的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制度也令人对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有所担心:中央政府负责制定企业碳排放的核算标准,配额分配的基本原则,监督管理相关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和交易平台,但中央政府不会直接向任何一家企业分配配额,而是由地方政府执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碳市场的碳减排目标是碳强度的下降而非绝对减排量,这一方面保护了中国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令人对碳市场的实际减排效果有所顾虑。

蒋兆理认为,碳市场是推动减排的诸多手段之一,在理想状况下,碳市场可以和能源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气候政策相互配合,一同发挥作用。

他认为,目前中国碳市场对于能源结构转型的作用还相对有限,在它至少会推动企业向同一行业内的减排优等生看齐;而由于中国大部分的碳排放量都将被全国碳市场覆盖,“碳市场对于中国承诺的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峰,碳强度到2030年下降60%-65%还是会有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