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水泥之乡的艰难转型路

一座位于中国空气污染中心、以高污染的水泥生产为支柱产业的小镇,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张春写道。
  • en
  • 中文

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人口不到3万的小镇宜安被称作“水泥之乡”,但再过几年这个名号可能就将不再合适了。

中国经济和基建放缓导致的水泥需求下降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曾经遍地是水泥厂的镇子经历了几轮的淘汰和兼并,曾经的一百多家水泥企业,现在只剩最后一家了。

尽管小镇镇子近60%的GDP还是来自唯一的一家水泥厂,但副镇长李志刚已经把“经济转型”当作了自己的工作重任。他需要让水泥之乡的经济格局多样化,不再依赖水泥。

李志刚坦言,转型中的宜安镇“就像树林一样。长了几十年的大树砍没了,要重新一棵棵地种。”

兴也水泥,衰也水泥

宜安镇位于石家庄西北部的丘陵地带,拥有丰富易开采的石灰岩资源。上世纪70年代,这里就建起了第一家水泥厂。水泥业鼎盛时期,宜安拥有166家水泥厂,70%村民的生计与水泥有关。

但随着水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也取代贫困成为这座小镇新的掣肘。水泥生产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当地环境承载能力,污染严重的时候,全镇每天地面落的水泥灰都能够印下清晰的脚印。

2007年,刚刚上任的李志刚见证了宜安的第一轮产业升级。水泥生产污染最大的环节是熟料(用于磨制水泥)的烧制,和烧制技术关系很大。水泥厂们被要求把污染较大的炉窑改成污染较少的技术,但成本要高不少。大量的小水泥厂因此被拆除,同时建立了两家产能相当的大型水泥企业。

第一次升级没能彻底解决产能过剩和污染问题。由于严重的产业过剩已经影响到行业发展,国务院在2013年秋季出台了压减产能的指导意见。随后的2013年底和2014年初,宜安直接关停了三十多家技术成熟的水泥企业,只留下了有1000多员工、规模排名全省第四的金隅鼎鑫水泥厂(简称鼎鑫)和另一家国营水泥厂(现已关停。)

这轮拆除的难度就大了。李志刚说:“关停企业,应该说是一种非常艰难的工作,不是从企业碗里抢饭,而是把他的饭碗拿掉。肯定会不满,有对抗,有冲突。”当时,人们并未认识到水泥产业将走向衰落,新的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就业岗位严重不足;而水泥的急速退出,也让镇里过亿的财政收入直接缩水到了1500万。上一级政府随后把鼎鑫的税收给了镇里,才保证了宜安政府的正常运转。

转折点上的“河北制造”

宜安是整个河北的缩影,而某种意义上河北又是整个中国的注脚。河北省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和平板玻璃生产者,水泥和卫生陶瓷产量也位居前列——可以说河北是这个依靠“建设”拉动经济的国家最大的建材供应商。这些年拔地而起的楼宇、高铁、桥梁,不少都有着“河北制造”的基因。

大炼钢铁、大造水泥的后遗症就是,在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上,污染最重的十个城市河北总能占六七个。由于空气污染的远距离跨区域传播,河北被认为是临近的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的主要污染来源地,京津冀地区也捆绑在一起成为中国空气污染治理最严苛的地区

2013年,国务院指导全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出台。京津冀首当其冲,被要求在四年内把空气质量提升25%,改善力度比其他所有区域都大。

而几乎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放缓和严重的产能过剩使得钢铁、水泥等基建原材料产业的去产能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关键词。建材大省河北自然是最早行动的。

媒体报道,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底,河北压减炼铁产能3391万吨、炼钢4106万吨,均占全国去产能成绩的40%左右。一大批早已被市场淘汰,仅依靠政府补贴苟延残喘的“僵尸企业”被清理出局。

但2016年的最后两个月,接连数次的大范围长时间雾霾显示,污染行业产能压减速度还是不够快。这个冬天雾霾最严重的12月20日,五分之一个中国同时被雾霾笼罩,其中自然包括京津冀地区。

担心2016年度空气治理业绩的石家庄市政府不得不在十一月中旬推出了号称“利剑斩污”的休克式环境治理措施,下令全市重污染企业停产到年底。

只剩一家大水泥厂的宜安隶属于石家庄市辖区,自然未能幸免,撑起了镇子大部分GDP的鼎鑫被停产。2016年的冬天在宜安小镇特别寒冷,而“转型”的必要性也从未像现在这样显得如此现实。

冬天里的希望

李志刚庆幸宜安早早就感到了冬天的寒意,也早早地做起了过冬的准备。早年退市的水泥企业至少获得了政府的补助,如果到现在才关停可能不会这么幸运。“2014年以后水泥市场变得非常不好,人们意识到政府是有远见的。”他说。

从2013年那一轮压减水泥产能时起,李志刚工作的一大任务便是为因产业调整而失业的居民和退市的企业家寻找新出路。

水泥厂拆除之后,土地、运输、电力等资源都已经空置出来,一条八车道公路和新产业入住需要的污水处理厂等,都在筹建中。另外,还有一批手里握着资金也不知道往哪里转型的原水泥厂老板。

“目前已经有5个投产项目,5个在建项目和6个正在谈的项目。”李志刚说。虽然都是些小中型项目,和水泥厂的生产规模及效益没法比,但好歹开始落地生根了。

40年水泥产业的兴衰令宜安镇政府下定决心,现在新引进的项目,第一条就是不能有污染。目前宜安的发展规划中,主要计划发展高端制造业,物流产业和旅游产业。

李志刚特别提到宜安靠近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地理优势,他觉得社会老龄化会给老年产品制造业(如健康饮品等)带来契机,而物流、交通体系的完善给了紧挨大城市的宜安发展此类产业的绝佳机会。

一位本地企业家就在关闭了自己水泥厂后,利用政府的1300多万的补助以及变现原工厂固定资产,重新建立了核桃露饮品生产公司。

但李志刚担忧引进项目的进度还是太慢。“一个项目从有投资意向,到最后签订协议开始建设,前后大概要一年的时间,”他说。而新进企业能不能扎下根来可能至少要5年才看得出来。“不论基础,人员,市场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去磨合,没有一个企业上来就很顺当。”

当然,亲历了水泥产业兴衰的他明白,产业升级变革的困难阶段是绕不过去的,唯有一步步走完它。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水泥之乡已经走上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