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两会冷冻柴静纪录片和雾霾话题

轰动中国互联网的雾霾纪录片,在两会期间被冷冻,“雾霾 话题”没有预期那么热,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所谈雾霾内容比去年大为减少。
  • en
  • 中文

刚刚轰动中国互联网的一部雾霾纪录片,在两会期间被“冷冻”。自2月28日发布以来,柴静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吸引了超过3亿的点击率,然而,两会召开后,该视频在优酷网人民网已无法观看,网页显示出错及无法播放的信息。

专访其制作者柴静的人民网,已经撤销了相关报道

两会前,中国舆论普遍预估,几亿点击量的雾霾纪录片,将使“雾霾话题”成为本届中国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凤凰卫视评论员曹景行甚至在其微博中建议,让每个委员、代表、列席官员看一遍。

但富有戏剧性的是,部分该纪录片的报道,已经在网络和微信(wechat)中销声匿迹。“雾霾话题”也没有预期那么热,媒体雾霾报道降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淡化雾霾。

对比中国总理李克强的两个政府报告发现,2014年,李克强两次提雾霾且措辞严厉,第一处是:“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另外一是,“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仅一次提到雾霾,“加强雾霾治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指标超额完成。”

传闻宣传部门要求两会期间,各级各类媒体不报道纪录片《穹顶之下》及作者柴静,并要求加强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的管理。

在《穹顶之下》片尾,柴静打出了一个长长的致谢名单,包括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但现在,名单上有被致谢的人员表示压力很大,“这会让外界以为我们在支持柴静”,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说。

中外对话记者发现,两会期间,截至3月6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没有涉及这部纪录片及其作者柴静的报道,也很少报道雾霾问题。

一位不方便具名的环境专家告诉中外对话,柴静这部片子已经做的很好,任何一个人做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雾霾纪录片之所以被冷冻,可能是因为这部片子击中了环境污染的要害,戳中了利益集团的利益。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执法不严,不能执法在于利益方的阻挠。“但是,要治理环境,就一定要严格执法,这是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必须面对的问题,否则环境治理打不开局面。” 他说。

柴静将矛头指向能源部门,认为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根源在于垄断。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与标准管理部副总工程师万战翔撰文反击,他批评柴静说:“也许是她脑力不够,也许是她知识不够,也许是她思想不够,反正并无什么真知灼见,其实都是几十年前欧美国家成功治理污染的现成理念和方法。”

万战翔认为,一句话就可概括中国雾霾之殇: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责任在政府!世界各国治理雾霾的成功之路也证明,责任在政府!

环境保护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2014年,中青舆情监测室发布监测报告称:环境治理超过反腐成为第一民意热点,雾霾又成为焦点之焦点。但今年该监测室没有发布类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