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书评:实在的危机与隐约的转机

刘兵对"自然之友"编写的“中国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一书作出了肯定的评价。他说,该书虽在研究专业性上还有局限,但它可读性强,反映了中国民间对环境的担忧。
  • en
  • 中文
《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 






自然之友(杨东平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一书,是由中国最著名的非政府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组织编写的“中国环境绿皮书”系列中的第三本。从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和环保事业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来看,由NGO组织来编写环境绿皮书,并得以公开出版,是中国社会政治改革走向民主开放的重要进步之一。长期以来,中国的环保工作,在主流上都是通过从政府到民间这种“自上而下”方式开展的,但随着环境NGO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来自“民间”这种下位组织的声音在不断增强。尽管由于传统的力量和发展模式、体制的惯性和观念上的滞后,要想达到以公众为主导的环境保护的目标,在中国仍然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但“中国环境绿皮书”系列的编写出版,无疑可以说是环境保护工作由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逐步转型的标志之一,

纵观《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贯穿于全书的关键概念,除了该书标题所指出的“危机”和“转机”之外,还有就是“公众参与”。实际上,此书的编写出版就是中国当下在环境保护方面积极而重要的公众参与方式之一。它有别于传统政府发布的各种文献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坚持以民间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显然,这种民间视角与政府的视角既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尤其彰显了这份报告的价值。

此书中,针对2007年中国的环境保护,编写者以“水危机”、“气候变化”、“城市环境”和“政策与公众参与”为几大主题,并在“特别关注”栏目中,引进了一些专题性的讨论研究。对于书后的“大事记”和有关“附录”,在其对所摘登事项的选择上,以虽然更为隐藏的方式却更鲜明地反映出了民间视角的独特性。相对于只有两篇文章的“城市环境”,此书对于水危机、气候变化和政策与公众参与的讨论总结是重点,也正是在这些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并超出这些体现年度特色的问题之外,通过站在民间的立场长期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观察中,作者在“主报告”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2007年,中国的环境依然危机重重,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暴发,环境保护事业充满转型和博弈的张力。”“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保护也呈现出诸多令人兴奋的亮点,转机的曙光隐约可见。”

其实,对中国2007年的环境状况做出这样的判断,也同样是有所争议的。说存在“危机”,几乎在通常的意义上,人们都可能会不同程度地赞同,但说“转机”,尽管加上了“曙光隐约可见”这样的限定,却仍然可能有过于乐观之嫌。究其原因,也许在诸多体制和观念的因素之外,此书主报告中特别注意并提了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存在及其在环保决策中成为隐形力量,应该是新形势下影响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关键性因素。也正是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我们才更能理解为什么会有“2006年的节能减排目标全部落空”、“‘绿色GDP’发布和《规划环评条例》遇阻”等现象的出现。因此,在主报告的最后,作者指出发展困局在于利益集团之患的说法,实在是一个比此书标题中对隐约之“转机”之期盼更为实际、有力和深刻的观察结论。

此书中各具体篇章的内容,也都显示出了民间视角的特色,这导致对于各个事件之叙述在内容和分析上的鲜活,也集中地反映出了民间立场对当下中国环境事件关注的焦点,因而使得这种本来应是严肃甚至枯燥的年度报告类读物具有了某种面向公众的可读性。限于当下中国NGO组织的发展程度和中国在正式出版物中的潜在规则,此书中各篇报告所采用的数据资料,仍然基本上来自公开和官方的资料,但恰恰由于视角和立场的不同,对于这些公开和官方数据的解读,却让读者看到了在非民间立场上所看不到的信息,并引发更多的思考。

从各篇分报告的作者身份来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虽然也有少数专业环境问题的研究专家以及一些对环境问题有所关注的社会学家之类的学者,但新闻记者和媒体工作者明显地占据了多数的位置。这故然一方面使得此书的文字更有面向公众的可读性,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其研究的专业性。这也正是中国目前环境NGO组织因为其发展阶段的原因,在人员结构、研究力量方面存在的局限,也许,有朝一日,像中国的“自然之友”这样的环境NGO能够拥有像著名的“绿色和平”组织那样在研究、传播和活动上的实力,其组织编写的中国环境绿皮书的质量和影响就将大为不同了。

当然,也希望在那样一天到来之前,中国能够在对隐约之转机的期盼中,度过当下目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作者简介:刘兵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